2023年5月24日星期三下午14:30,山西大学121周年校庆系列学术讲座第170期开讲,welcome皇冠地址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岳永逸教授,围绕《房舍化与馆舍化:一种非遗的解释框架》展开论述。welcome皇冠地址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改芳教授担任主持人,百余名师生相会于线下。
讲座伊始,岳永逸教授以沃尔迪玛·哈福斯坦的一个生动比喻引出非遗的话题。沃尔迪玛·哈福斯坦说:“非遗既是一所医院,也是一支伴舞乐队:一个关注传统与社区生死存亡的严肃事业,一个服饰绚烂、灯光闪耀、旋律优美的筹款晚宴舞会”。
首先,岳老师提到自己的第一篇文稿“制造出来的非遗”。在这里,岳老师认为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实乃非遗的一体两面。随后,岳老师指出当前非遗保护存在“文化转场”、偏离价值理性,日益呈现出褊狭的民族主义、保守的地方主义等问题。
之后,岳老师阐述了非遗中存在的政治博弈与技艺现象。分别从“政治文化”“文化政治”“异化”“策略与战术”等四个方面展开了翔实说明,并指出非遗保护公约中存在的非遗悖论问题,即非遗保护公约中强调非遗的多样性、地方性与个性,但申报过程中凸显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之间的难以通约,导致非遗的同质性严重,这与非遗保护公约中强调的地方性与多样性相悖。
接下来,岳老师讲述了馆舍非遗的镜头美学。其中,岳老师说明了何为“房舍”,何谓“馆舍”。分别以北京天桥的印象博物馆和侗族大歌表演景观为案例,生动向我们解释了“馆舍的房舍化”和“房舍的馆舍化”两者间的区别。
第四部分岳老师用三个具体案例说明虽然社会传统并未因社会变迁、政体变化而断裂,但非遗保护却由于交通、人口流动、信息快捷等综合原因几乎无法实现。如此一来,非遗的变化发展又会面临新的问题。然后,岳老师指出非遗研究必须直面“非遗为何-为何保护-怎样保护?谁的非遗-谁在舞台中央?谁应该在舞台中央-谁真正在舞台中央-舞台又是谁的中央?”这三大问题,才能提升学术研究的学理性。
此外,岳老师还提到了当前非遗传承中的“出作”与“公活”现象,指出只有让非遗回归日常生活,关联个体生命价值,非遗研究才有可能实现突围。
最后,岳老师以Pierre Bourdieu的“我就当卢浮宫、杜伊勒里宫、巴黎圣母院——和市场上的圆柱——座落在我家里,在一间按照我的心愿建造的小屋里,我一个人住在这里,在十分之一公顷的一小块地的中央,有水流、阴影、草地和寂静。如果我想在这里放一座雕塑,这雕塑既不是朱庇特,也不是阿波罗:这些先生对我毫无用处;也没有伦敦、罗马、君士坦丁堡或威尼斯的风景:恳请上帝不要让我住在那些地方!我在这里只安置我缺少的东西:山峦、葡萄园、牧场、山羊、母羊、绵羊、收割者、牧羊少年。”这段意味深长的话结束了此次讲座。
讲座结束后,刘改芳与闫爱萍两位老师对本次讲座内容做了简要总结,并再次对岳永逸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感谢。
文字来源:张琳
审核:闫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