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6日15:30,河汾讲堂第172期、山西大学121年周年校庆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在welcome皇冠地址主楼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青年北京学者,兼任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姚百慧教授,由welcome皇冠地址教授、硕导宋晓芹老师担任主持人,以线下形式开展。
进入正题前,宋晓芹老师对姚百慧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姚百慧教授的学术工作表示高度的赞扬。
讲座伊始,姚百慧教授通过现实中的一个课题慢慢变大的例子,引出史料在过去的流行中实际上可能产生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慢慢变大,一些史料可能会消失,没有记录下来,最终史料因为客观或主观的种种原因,会产生“陷阱”,本次讲座就以“陷阱”有哪些和怎样走出这些“陷阱”展开。
接下来,姚百慧教授讲述了史料形成中的陷阱,这一陷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因客观原因,史料记载的只是历史现象的局部,这一客观原因又分为史料记裁形式制约和史料承教材质制约,其中史料记裁形式制约有文字产生前只是标记符号,文字无法反映史事发生的声音,照片所反映的事物比较曲折隐晦、含文多元、不易解读,声音视频不能全面反映历史,实物信息的不明确性几种,这里姚百慧教授举了《齐奥塞斯库选集 (1974-1980)》关于鼓掌的描述。第二部分为由于国别、民族、阶级、性别、地位、职位、视角、情感等因素,不自觉地造成记录的偏颇。第三部分为史料的创作者为了某种需要,故意制造误导别人的记录,这一陷阱虽然同上类陷阱一样,都是“主观”的错误,但由于是“故意”制作,欺骗性更强。第四部分为依靠记忆创作的史料(如回忆录、口述如等) ,可能如记忆错误、选择性记忆、夹杂现在出现记忆方面的情感等。
随后,姚百慧教授讲述了史料流转过程中的陷阱,这一陷阱根据史料流转的不同形式分为四个部分,教授主要讲解了前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记载信息的删减和篡改,这里姚百慧教授举了《想像的共同体》删节的例子。第二部分为针对选择性出版的更再集,除了会出现史科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记载信息的删减和篡改这种普遍的陷阱外,还可能在筛选、编辑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这里姚百慧教授举了斯特雷泽曼档案的选编本的例子。
然后,姚百慧教授讲述了如何走出史料的陷阱。第一,尽可能了解史料创作和流转的信息,从史源的角度,尽可能地了解史料的创作和流转过程,考察史料产生时代的环境和技术条件,
考察创作者的基本情况、写作动机、文本变动、写作态度等以及考察史料道转过程中的社会背景和流转等。第二,对比不同的史料记载。
最后,姚百慧教授与同学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并由宋晓芹老师对本次讲座做出总结。
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审核:宋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