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河汾讲堂-青年论坛系列第十一讲顺利举行
2021-05-13

2021年5月14日下午3:30,welcome皇冠地址“河汾讲堂”第138期暨“青年论坛”系列第十一讲在主楼三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史系副主任魏晓锴教授主持,安艺舟老师做了题为“17-18世纪日本人眼中的中国风情”的专题讲座。welcome皇冠地址桑煦丽书记、副院长乔新华教授、副院长向晋卫教授等近20位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座。魏晓锴教授首先介绍了安艺舟老师的学习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提到本次讲座内容为安老师的博士论文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内容的提炼,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图片.png

安老师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说明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17-18世纪中日交流的基本情况,二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核心史料,三是作为这一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主要媒介的商人活动。

安老师首先介绍了日本长崎。从17世纪中期开始,德川幕府下达严厉的海禁政策,对外商管理开始严格化,在长崎修建起专供中国商人居住和从事贸易的区域——唐人屋敷。安老师对中国人在日本的居住方式和日常生活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观察和访问在长崎的中国商人、僧侣和医生的活动,是当时日本人认识中国最直观的渠道。文献资料方面,安老师介绍了研究这一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史料,包括日本资料《华夷变态》、《清俗纪闻》、《长崎志》、《长崎县史》、《长崎市史》和收录长崎地方资料的“长崎文献丛书”,荷兰人以日记形式记录的《长崎荷兰商馆日记》、《平户荷兰商馆日记》,以及中国文人笔记《袖海编》、《长崎纪闻》等,都为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最后,安老师着重介绍了17-18世纪中日两国的贸易情况与主要贸易品。这一时期,日本为改变两国间的贸易主导权,出台专门针对中国的俵物(干海参、干鲍鱼和鱼翅)出口政策。安老师讲解了日本重点扶持俵物、甚至不惜以长期亏损为代价推进俵物出口中国的原因、措施与效果,认为俵物出口政策是江户幕府推进国内集权的同时,为打开中国市场、改变输出品结构而做的尝试,与日本扩大在东亚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目标相一致。俵物贸易对中国海产品市场影响有限,但为明治时期日本大规模海产品出口探索出了有效路径。

图片.png

魏晓锴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并主持提问环节,认为安老师的报告主要有两个创新之处,其一是视角的创新,眼光向下、从民间角度对两国贸易与文化交流情况进行观察和理解,其二是在史料运用和论证层面能够双向看问题,既有丰富的日本史料做支持,又紧密结合清人对日本贸易和生活细节的记录与评价,揭示出17-18世纪中日两国交流互动的真实场景。在提问环节中,安老师认真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本次汾河讲堂圆满结束。

图片.png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