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不停延伸的长河中,你和我的母校已经沿着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校-山西大学-国立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的轨迹,走过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今年将迎来120岁华诞。在跨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咱们的母校有过辉煌和荣耀,也遭受过阵痛和挫折。非常值得自豪的是,经过数代山大人的不懈努力,2022年母校终被国家纳入双一流院校的行列!这当是给咱们120“高龄”的母校最闪亮的献礼,尽管这份大礼来的晚了几年。
在全体山大人庆祝母校120岁华诞之际,最令我难忘的是大学四年我的班—历史系1977级。我们这一届比较特殊,是在1977年12月高考,1978年3月入学,考生跨越了一个完整的地支周期:从1966年老三届之首到1978年的优秀应届生。经过史无前例的13届考生同场比试,最终山西大学历史系录取了79名新生构成了我的班—77级。我们班同学的年龄整整差14岁,最大的老许(成杰)生于1946年10月,最小的小乔(运鸿)生于1960年10月。老许当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小乔则是应届的小青年。我是我们班的“小六”,除了生于1960年的5位同学,我是生于1959年的3位之老小。但我不是应届生,进入大学前我已经劳动、工作了两年(但并不被计算为工龄)。高中毕业回村务农一年叫劳动(不能叫工作),从春到冬完整地干了一年农活,然后在山阴县粮食局当了一年“公务员”。此“公务员”与今天的公务员绝然不同,实为勤杂工。分发报纸、送信叫人、取送文件、生火扫地、门卫保安等都是我一人的职责,逢年过节还负责写标语口号。公务员虽是临时工(相对于长期工),但仍可以说参加了“工作”。这段临时工对我能够考上大学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政治、语文考试就得益于平时有报纸可看。另外,我遇到了一位非常有格局、有见地且开明的单位好领导。粮食局的马福书记不仅把我从农村招到局里,而且在关键时刻给了我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主动提出让我放下冬季忙碌的勤杂事务,脱产备考。试想如果我仍在农村,考上考不上大学真就很难说了。
我们班79人来自全省各地,包括来山西插队的北京和天津知识青年,其中不少在入学前已经参加工作,当教师(有的已经师范毕业)、搞行政、做文秘、当工人、刚退伍的军人应有尽有,还有不少在农村插队或回村务农的,有的还是社队干部,可谓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多才多艺。这就为我们这个班在大学四年屡创“辉煌”奠定了雄厚基础。
1.首创在校大学生编写高考复习参考资料的先河,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从1977年开始,考大学成为往应届高中毕业生趋之若鹜的选择。但文革以来高考中断,小学与中学教学极不正常,有的地方不开历史、地理课,有的地方用“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代替了物理和化学,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多数学生没有学到系统全面的课程知识。当时想复习考大学甚至连合适的旧课本都找不到。我们这个班都是过来人,深知这种情况对考生的困惑,推想到他们急需能够帮到高考的复习资料。于是老班长丁东(北京插队青年,入学前已经在山西省委调研室做编辑工作)在1978年夏天就提出了编写历史高考复习资料的高见。班委积极响应,组织年龄较大、入学前历史知识基础较好的同学,比如赵立人、许成杰、徐庆轩、刘克敏、王廷华等先策划构思、拟定条目,然后组织四个小组大约十几位同学分头撰写,孟祖夷、乔运鸿等就在其中。写作组经过查阅相关图书资料,很快就写成了初稿,最后由赵立人等汇总统稿,取名《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以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为主要题型,内容涵盖古代、近现代中外历史。
按常理资料印刷需要向印刷厂支付一大笔现金,但这对我们这些靠助学金上学的大学生来说难比登天。好在我班的体育委员梁力民同学神通广大,与山西省新华印刷厂有特殊关系,人家答应先印制待售后再付账,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印好之后就是如何销售的问题。班委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是同学们走出校园到市里及中学直卖,二是印了一些征订单寄到一些学校。并使用经济杠杆每卖出一本个人提成1分钱,鼓励大家的积极性。复习资料大概印了3万册,每册定价5角,成本大概是2角多,在1978年秋季学期很快就销售一空,而且供不应求。大概有反馈回的一两千元订单因为脱销而只好退订。这应该是省内首份高考历史复习资料。看到我们成功,后来外语系学生也编写了外语高考复习资料。历史系领导得知这本参考资料对下年的历史考试起到了明显的帮助作用,而且很畅销,后来还重印了一次,数量达好几万册,并赚了一大笔钱。按理说系里应该分给我们一部分稿费,但最终不了了之,只请我们全班看了一场电影。
2.首开自筹经费到北京考察旅游的先例,在天安门前留下珍贵的集体照
我们这本历史复习资料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且在没有任何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净赚了五六千块,平均到全班人均收入60多元,相当于我们4个月的生活费。当然,这笔钱并没有直接分给大家,而是用它做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利用假期组织全班到首都北京做一次专业实习旅游考察。北京是金元明清中国多个朝代的京城,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专业学生非常向往的地方。中国近代史老师任茂棠先生给我们联系好住处—北京师范学院(今天的首都师范大学)地下招待所,班委给每人买了北京公交月票,不少人买了北京地图,大家或集体行动,或自由活动,考察游览了天安门广场、故宫、中国历史博物馆、天坛、北海、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许多著名历史文化景区景点,在天安门前留下了珍贵的集体照(任茂棠、刘书礼两位老师参加)。我们宿舍得益于盛北星同学自带相机而且能够自己冲洗照片的优势,更是留下大量纪念照,至今保存完好,每当翻阅这些照片就回忆起我们在北京美好的旅游时光。大约一周的考察令我们大开眼界,增长了不少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开了山西大学学生自筹经费游历首都北京的先例,令历史系低年级和其他系的学生羡慕不已。
除了难忘的北京之行,毕业前我们班还组织了一次古都西安的实习考察。记的是同宿舍厉志强同学给我们联系好了住处--西安机械学院招待所,大家考察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临潼华清池、半坡遗址、大雁塔、碑林、古城墙、八路军办事处、李治-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及懿德太子墓等著名景区景点。回程途中部分同学还登了西岳华山,更有一对同学情定华山,毕业后结为伉俪。
两次颇有收获的教学考察使我对旅游产生了浓厚兴趣,以至留校(山西大学)工作后出差途中凡路过有著名景区都要下车停留参观,济南大明湖、趵突泉、泰山、曲阜三孔、成都的杜甫草堂、峨眉山、乐山大佛、庐山、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东湖都是我80年代去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进修或参加学术会议途中顺访的著名景区。这些经历对于我后来服从系里安排转行从事旅游教学与研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旅游的种子是在大学期间种下的。
3.是全校集体看电影最多的班级,一度成为坞城路63军俱乐部的常客
毫不夸张地说,七七级、七八级是恢复高考四十多年来中国大学里最用功的两届学生。经过百里挑一的公平竞争才上了大学的同学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遇,我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系里给我们派最好的老师上课,毛主席的“一字师”罗元贞先生给我们上中国古代史,捻军史研究第一人江地先生给我们讲清代官制,国际共运史专家程人乾教授给我们上二战史专题,任茂棠先生给我们上中国近代史,崔凡芝老师给我们上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并聘请校外省内专家刘永德先生、张海瀛先生给我们授课,还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戴逸先生、北京师院宁可先生等著名学者给我们做学术报告。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常围着老师请教问题,师生还就一些学术问题展开交流,气氛非常融洽,教学质量很高。
上课之外的时间大都在图书馆或宿舍、教室如饥似渴地读书。图书馆自习室一座难求,在开馆前大家就排成长队,去的稍晚就没了座位,只能在宿舍看书。我们每周都要到图书馆大厅借还书,大厅四周的目录柜抽屉里的图书登记卡片上留下了我们大量的借阅记录。本人由于读书发力过猛,以至一度出现轻度神经衰弱入睡障碍,不得不在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前提早离校回家调养了两个多月,第二学期开学基本恢复并参加了几门课的补考。记的和我同时补考的还有同宿舍上下床的老杨(东博),他是我们班的党支部书记,是因为芮城老家下雨房屋出现险情不得不提前回去修房子并收自家麦子而请假的。
相对于紧张的学习,我们的娱乐活动比较单调。看电影是主要的娱乐形式。校内操场上的露天电影场地每月至少放映一次,除了放映主影片之外往往还要加映新闻纪录片。我们还经常到附近山西毛纺厂、山西针织厂、省委党校以及太原肉联厂宿舍看电影。坞城路63军俱乐部是离我们最近的室内电影院。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班是全校集体到63军俱乐部看电影次数最多的。这仍然是得益于我们编写的《高考历史复习资料》。资料销售收入除了供我们全班的北京之行花费外还有盈余,班里就给大家发福利,多次集体买票组织我们到军人俱乐部看新上映的电影,以至养成了喜欢看电影的习惯。我记得在后来看电影过程中还发现了镜头里的问题(《高山下的花环》战士留有长发),并写了稿子以读者来信的方式投到《大众电影》而且还被刊登出来,留下美好回忆。
4.是全校的体育明星集体,在多个项目上获得冠军
调节紧张学习最好的方法是体育活动,早晨跑步、下午打篮球、排球是很多同学的爱好。每到下午4点半同学们就汇集篮球场,多数时间是同班同学之间打着玩,不时也和别的系的同学打比赛。我们班男同学中篮球人才较多,陈跃钢、梁力民、陈建平、刘克敏、赵晶、孙保平、陈斌、张云等同学组成我班篮球队。以班级论在全校实力最强,打遍校内无对手,还走出校门和周边党校、建校的球队比赛。以我们班同学为主的历史系男子篮球队是多届全校冠军,陈跃钢、梁力民、陈建平等选手都入选校篮球队,有的还是主力队员,代表山西大学参加比赛,且获得全省亚军。历史系篮球强队的传统是从我们班开始,此后三四十年长盛不衰。
篮球之外,以我们班为主力的历史系男子和女子排球队也都是全校冠军。历史系男排代表队我们班主要有陈跃钢、梁力民、陈建平、于若洁、厉志强等,获得全校冠军后,他们大都入选男排校队,曾参加全省大学生比赛并获得了亚军。历史系女排代表队亦是以我们班朱红勤、徐方、杨菲、王琳、高平等同学为主力,其中朱红勤入选学校女子排球队。朱红勤同学身材修长,身体素质好,入学前受过专业系统训练,与被誉为“天安门城墙”的国手周晓兰曾经是山西省青年女排的队友,是校队绝对核心。其角色类似国家排球队的郎平,往往在比赛关键时刻一锤定音。以朱红勤为队长的山西大学女排以全胜战绩获得全省大学生比赛冠军,并参加了在大连举行的全国“三好杯”排球赛。
体育委员梁力民不仅是校男篮、校男排的队员,而且是山西大学足球队守门员。山大代表队曾获得1981年全省大学生足球赛冠军,并参加了在沈阳举行的全国比赛。当年全省大学生足球决赛在太原工学院举行,决赛双方是太原重机学院和山西大学。决赛当天正逢我们班集体去西安实习考察,梁力民已经买好车票、带好行李准备比赛完与大家一起走。但是,比赛上半场出师不利,被对手打了个2:0,其中守门员负有很大责任。教练在下半场换上梁力民守门。关键换人立见成效。下半场山大足球队在梁力民镇守下,不仅球门未失,而且士气大涨,连进3球,以3:2的比分实现大逆转,获得全省冠军。为了庆贺来之不易的胜利,梁力民改签了火车票,第二天才赶到西安与同学们汇合。
校乒乓球队也有我们班的选手,就是厉志强、陈建平同学。
我们班田径项目亦好手云集。陈跃钢在男子三级跳远比赛中曾一度打破学校纪录;于若洁、梁力民先后获得全校男子跳高冠军,梁力民代表学校参加全省大学生比赛并获得跳高第三名,以我们班为主的历史系4X400米接力代表队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朱红勤是女子手榴弹(那个年代特设项目)、标枪连续几年的双料冠军,铁饼成绩也很好,是田径场上耀眼的明星,曾多次代表山西大学参加全省大学生运动会并取得好成绩;多才多艺的徐方作为铅球选手亦入选校代表队。
此外,盛北星同学是桥牌好手,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班的桥牌队水平提高很快,成为全校顶级强队。厉志强同学智商过人且钻研劲十足,在多个智力类体育项目上才华出众。他的中国象棋水平入学前就是一流,围棋、桥牌是入学后才开始接触,但很快成为校内顶尖高手,曾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并取得好成绩。毕业后成为律师(我们班的律师还有薛源),先是在省司法厅工作,不久下海到海南发展,随后成为海南省桥牌队主力队员,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并和队友一道取得2021年西安全运会桥牌赛冠军,这恐怕是历史系系友中的唯一。
我们班体育人才之多,涉及项目之广,所获成绩之突出,在历史系的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开创了历史系体育的新局面,是山西大学名副其实的体育明星班。
其中,我们的第二任班长高大帅气的陈跃钢是男生中全面发展的典范。他在篮球、排球、田径项目上样样都是高水平,在学业及班级行政工作中同样做的很出色。他在1979年被评为山西省“三好学生”,两次被评为山西大学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毕业后进入中共山西省委工作,最终成长为山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朱红勤同学不仅是我们班、而且是山西大学的体育明星,她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我班女生的排球运动。我们班仅有11名女生,组成一支排球队要12名队员,所有女生都得参加还差一人(后来吸纳78级的孙丽萍组成历史系女子排球队)。但除了少数几位同学有一点排球基础外,多数女同学入学前从未接触过排球,这就需要从头开始,接受入门训练。朱红勤既是球队队长又是教练,带领大家在楼前空地上刻苦练习基本功,技战术水平提高成效显著,最终经过大家的团结拼搏,历史系代表队成为全校女排冠军。朱红勤同学是我们班女生全面发展的榜样。她运动天赋异禀,领悟力强,训练认真,不仅在众多体育项目上成绩突出,是学校多个体育集训队争相吸纳的主力队员,而且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大学毕业后先是分配到山西财大工作,后来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硕士毕业后来到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任教,不仅依然是教师当中的体育明星,而且成为知名教授。
5.是全校百科知识竞赛的佼佼者,第一第二名及女生冠军均由我班包揽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学科,历史系毕业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面广。我们班同学热爱读书蔚然成风,我们班大概率是全校从图书馆借书频率最高的。历史之外还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社会、宗教、艺术、心理、经济、法律等各门学科领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同屋老盛(北星)。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又在省图书馆工作,近水楼台养成了酷爱读书的好习惯,每周都要阅读一两本书。老盛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就是斜躺在二层床的上铺,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空就在床上安静地看书,四年当中究竟看了多少书,恐怕数以几百计。正因为读书多,知识十分渊博,为日后成为香港《大公报》名记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女生当中以学习委员令湖萍同学读书最为勤奋。她入学前就已经是太原市的中学老师,因英语基础好她更多致力于世界史,专注美国史。不仅读书多,且善于思考,勤于写作,在大学毕业前就发表了上万字的学术论文“美国参战前罗斯福反对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山西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引起不小轰动。大学毕业后她先是留校任教,后公费留学美国,成为国际著名的移民史专家,出版30余部学术专著,其中《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是学术研究经典之作,是美国福特基金奖获奖人。现为美国杜鲁门大学教授,美国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并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受聘于华中师范大学),是我们班杰出的学术翘楚。
大约在1979年下半年,学校组织了全校百科知识竞赛,我们班共有七八位同学报名参加,其中盛北星、丁东、徐方、杨朝军、张铁纲5人组成历史系代表队,刘幼生、郭汾阳等以个人名义参赛。我们班同学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成绩。竞赛的第一名、第二名分别是我们班的盛北星、丁东,徐方是所有参赛女生的冠军,前五名中我们班就有三位;张铁纲等其余参赛同学也大都获奖,前十名中我们班占据半数还多。历史系代表队取得全校积分第一名,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系,充分展示了我们班的文化知识硬实力,也为历史系争得又一项荣誉。后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的《百科知识》杂志还专门报道了welcome皇冠地址这一赛事。此外,我们班同学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外语竞赛,陈建平、李忠人等同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6.是一个全面先进的班集体,为日后在不同领域取得优异业绩奠定了基础
我们班是一个奋发上进的班集体。班里入学时就有十几位共产党员,其中马天荣、刘传旺、席有淳、李润林、王兴旺、王成明等同学在入学前就在公社、生产大队或其他工作单位担任支部书记、主任、生产队长等职务。以杨东博同学为书记的党支部、以席有淳同学为书记的团支部都因为工作出色,被评为校或系的先进支部。由于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班曾被评为全校先进班集体。全班79人分成四个小组,王成明、陈建平、李润林、马天荣四位党员依次担任四个小组组长。班级参加劳动、搞卫生、政治学习等很多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印象最深的是每周六集体大扫除。教室、楼道、厕所、洗漱间,还有楼前楼后都是由我们自己负责打扫,在劳动委员赵晶(他是我班4年发展的唯一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四位组长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干的总是最多的。他们紧密配合班委、支部开展各项工作,班集体所取得的荣誉里有他们的不小贡献。毕业后四位组长都在省级机构从事行政工作,做到了厅级职务,马天荣还是我班唯一做过市委书记的同学。四个小组的同学们毕业后的发展也各有所长,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特点。总体来看,一组、四组的同学从政的较多,而且在政界发展的更好,班里十七八位后来担任厅级职务的同学,大部分出自这两个组;二组、三组的同学则在教育、社科研究、史志、报社、出版等部门做专业工作的相对较多,班里后来二十多名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职称的同学以这两个组为多。
我们班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同学们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共当、互相帮助的同窗情宜很浓。记的马满存同学在大学第四年生病住院,男同学们便主动轮流到医院昼夜陪护,后来他爱人到来,同学们依然不时去医院看望帮忙。还有,为准备体育比赛,男女同学同场训练也是家常便饭。印象比较深的是男排主力二传厉志强为了提高技能,就经常找朱红勤进行攻防练习并求得指导。
我们班集体意识很强,非常重视集体荣誉。但凡班级有比赛,不论男女同学们都会到现场做后勤保障并加油鼓劲。这些也是我们班体育比赛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7.史海青同学研究生毕业比其他同学本科毕业还早,差点成了我们的老师
史海青同学是我们班的又一传奇。上大学前老史已经在晋南老家成家,而且有了一个孩子。他在一所中学当英语代课老师,也教过别的课。在我们班79人中,老史的高考成绩是第一名(总分353.5,均分88.38)。与我们上大学同年,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大二第一学期开学不久,海青同学得知在校大学本科生也可以报名,迫于经济压力和其他方面的考虑就决定报考研究生。因为老史一家三口本来靠他当代课教师的收入维持生活,但上大学后每月只有19元助学金(已经是我班最高标准),养家糊口仅靠家里的爱人就变得十分困难。而如果考上研究生的话,助学金可以增加到40多元,就可以接济家中生活。老史选择报考了四川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专业(学制两年,可以尽早参加工作)。凭借曾是中学英语老师的功底,加上大学一年级已经学完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和中国古代史等课程所具备的学业基础,遂于1979年顺利考取川大世界古代史专业,成为恢复考研后第二批硕士研究生中的一员,而且是川大所有40多位同专业考生中的第一名,总分比第二名高出30多分。
高考和考研“连中两元”已经是传奇,更传奇的是,老史在川大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并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1981年12月),他的大学其他同学的本科还没有毕业(我们是1982年1月毕业离校的)。我们原本是大学同学,如果老史不是到宁夏大学(说明:该校求才心切,答应给他的爱人安排工作,并将其妻和两个孩子转为城市户口,且分派住房,完全满足了老史求职最主要的附加条件,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宁夏大学历史系),转而回到山西大学历史系工作的话,那他就会成了我们的老师。这样的传奇就更令人惊讶了。
8.石民民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获全国大奖,遗憾没能成为张艺谋的同学
我们班同学中有不少文艺爱好者。厉志强、秦国增的小说创作,徐方的诗文朗诵,令湖萍、薛源的手风琴演奏,张燕铭的小提琴独奏,陈晋勇的男声独唱等,都显示出不同的艺术才华。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文艺才俊石民民同学的话剧。
七七、七八两届学生中有一些入学前已经结婚的大龄同学。如果不上大学,他们的婚姻可能平平静静,但上了大学后与在老家坚守生活的发妻之间的认知差以及情感矛盾便产生。于是,已婚大学生退婚、离婚之事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特殊社会现象,思想敏锐的石民民在1980年底前后创作了独幕话剧《问问你的心深处》。剧中设计了五个人物:春生、白凯、沈霖和小雪、高霞。前三位是七七级在校大学生,小雪是农村小学民办教师,高霞是工人。石民民本人饰演正面角色春生,中文系姚同学饰演一个要求退婚的“陈世美式”的学生白凯,而小雪则是被白凯退婚的善良柔情女孩;沈霖是大学教授的女儿,为人正派,见多识广;高霞是一个比较经典的“非常现实又很世俗”的女性。该剧围绕这五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物命运,紧扣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尖锐矛盾展开情感演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部话剧在山西大学演出后,产生轰动效果,引起在校大学生的强烈情感共鸣。部分人赞成离婚,另一部分人则强烈反对离婚,一时成为大家争执的话题。该话剧代表山西大学参加在太原湖滨会堂举行的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欣逢全国学联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石民民同学独立创作、执导和主演的这部话剧《问问你的心深处》(后来出版时改名为《岁岁人不同》),代表山西在与全国各地高校参赛作品的比拼中拔得头筹,喜获汇演一等奖,非常难能可贵。
石民民同学作为山西大学学生会话剧团的成员,在校期间还创作了电影剧本《辛弃疾》(没有发表),参与了学校组织的诗朗诵和电影配音模仿等各类文艺演出,还参演了一部当时非常轰动的话剧《于无声处》,他在剧中饰演主要角色何为,演出受到一致好评。此外,石民民在考入山西大学两个月后,得知北京电影学院招生,还特意请假去北京报考导演系,并通过了初试。但在面试前校方突然告诉他:既然你已经上了山西大学,就不能同意你退学再考北影学院。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北京电影学院允许石民民面试,他就有可能成为张艺谋的同学,这样或许中国又多了一位大导演。正如我们首任班长丁东调侃:石民民学历史是历史的误会。
我们班的神奇之处远不止上面这些。像我们班这样的传奇,恐怕以后难得再有了。我为身处这样的一个班级而自豪,会永远铭记那些精彩难忘的岁月和那个温暖的班集体。
【特别说明:应学校和学院的要求,作为我班在山西大学学习、工作时间最长者(共42年),写下这篇文章以纪念母校120周年华诞和我们班毕业40周年。文章初稿草成于2022年1月下旬,进入2月份,经过多次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并修改后定稿。但文章仍然只是我从个人视角写下的回忆,并不能代表全班。感谢为这篇文章提供信息、意见和建议的所有同学!有不当之处责任在我。】